常規光纖跳線 2–3 天內出貨 · 所有商品任選 6 件享 95 折

從資料中心到音響室:光纖在 Audiophile 世界的新角色

在光纖這個產業裡,我們平常面對的大多是工程師、系統整合商、或資料中心的 IT 人員。他們談的語言很直接:單模、多模、插入損耗、拋光方式,甚至溫度範圍。這些全是數據與規格,沒有模糊空間。

可是當我們接觸到音響發燒友時,整個場景就完全不同了。他們不太在意 nm 或 dB 的數字,卻會用耳朵和直覺去形容聲音的差別。對我們來說,這種把「工程語言」轉換成「音色語言」的過程,既陌生又充滿趣味。 


單模與多模:從光到聲音的轉換

發燒友最常提出的問題之一,就是單模和多模的差異。工程師會拿出 850nm、1310nm、9µm、50µm 來解釋,但對多數人來說這太抽象。

如果換個角度來比喻就很直觀:單模光纖像是一支雷射筆,只允許光走筆直的路徑,波形集中又穩定,可以走得很遠;多模光纖則像一支手電筒,光子同時走很多條路,距離一拉長就變得鬆散。對工程師而言,這代表單模適合長距離、多模只適合短距離;但在發燒友的耳朵裡,卻被轉譯成音色的差異──有人偏好雷射般的清晰透明,有人則覺得手電筒般的厚實感更耐聽。

有趣的是,這種追求「波形穩定」的思維,和他們對電源的態度完全一致。許多人會為 switch 或 DAC 更換電源供應器,甚至改用線性電源,因為他們相信電力越穩定,聲音就越純淨。光纖也一樣:單模的集中波形像是乾淨的電流,多模的散射則像混入雜訊的電力。對發燒友而言,這是一種高 CP 值的投資,可以換來「黑背景」與更清晰的細節。


左:單模光纖 – 光沿著單一路徑傳輸,波形集中穩定。
右:多模光纖 – 光走多條路徑,波形逐漸擴散


1G vs. 10G:為什麼容易混淆

另一個常見的迷思是速率。許多發燒友會問: 1G (SFP) 和 10G (SFP+) 模組是不是皆可使用?

這種困惑,部分來自於市面上的 switch、router、光電轉換器 (FMC) 常標示「1/10G dual-rate」,讓人以為可以隨便插、甚至混用。事實上,模組的速率必須兩端一致才能連線。1G 模組只能對 1G,10G 模組只能對 10G。雖然插槽可能同時接受 1G 與 10G 模組,但這並不代表可以混搭。

從串流音樂的角度來看,1G 已經綽綽有餘,就算是最高解析度的無損音樂,也完全用不到 1Gbps。而且 1G 模組功耗更低,光功率也更小,不少發燒友認為這能讓背景更乾淨,聲音更自然。這也是為什麼像 Sonore opticalModule Deluxe、ADOT MC01 幾乎都搭配 1G 模組,而不是 10G。


實驗的現場:玩味聲音的差異

對於發燒友來說,規格並不是終點——而是無盡試驗的起點。有人會比較不同插入損耗或拋光方式的跳線,也有人甚至對拆開模組內部充滿好奇。

我們也提供多種光纖讓他們測試:SpeedyFiberTX 的康寧纖芯 (Corning® SMF-28 Ultra),插損規格有 0.15dB、0.2dB、0.1dB 三種,端面則有 UPC 與 APC。最受好評的,是 0.1dB UPC,發燒友形容聲音更細膩、更開闊。對我們業界而言,這只是精細的規格管理,但在他們的耳朵裡,卻能聽出「不一樣的世界」。

有些人更進一步,在網路路徑中刻意多串接一、兩台 SFP,只為測試電氣隔離的效果。有人說聲音乾淨得不可思議,背景安靜到像「全黑的舞台」;也有人覺得太冷、太乾,少了音樂的溫暖,於是寧願在某些段落保留 RJ45 銅纜(多半是 CAT6),覺得那樣更有「味道」。這些結果沒有嚴格的科學數據支持,但正因如此,這些討論才最生動:光纖在這裡不只是工程工具,而成了可以「玩味」的聲音素材。


新的風景

這些年的觀察讓我們發現,一個趨勢逐漸明朗:1G 單模 1310nm 10km 或 20km 模組,搭配康寧單模 LC 雙工跳線,已經成為最廣泛被接受、最常被推薦的組合。它穩定、可靠,也帶來他們所說的「乾淨、立體感」。

在品牌方面,Finisar 曾是這個領域的經典名字,早期它的 1G 模組在發燒友圈幾乎等同於「保證」。隨著企業策略的調整與 II-VI 的併購,模組的設計與產地確實有一些變化。這些改變未必代表規格更好或更差,但有些發燒友反映,他們聽到的音質和過去不太一樣。同時,因為名氣太大,市場上也出現了不少假貨與翻新品,讓辨識真偽成為新的挑戰。即便如此,Finisar 依然被許多人信任,只是如今的發燒友更傾向以實際的聆聽體驗來做最後判斷。

對我們光纖業者來說,這些經驗提醒我們,技術不只是資料中心的骨幹,它也能走進客廳,走進 DAC 和喇叭之間,成為追求聲音質感的一部分。而我們也樂於成為發燒友的實驗夥伴,因為每一次比較與回饋,都可能讓我們更理解光纖在音樂重播中的角色,甚至啟發新的可能性。


👉 相關產品: